Files
Data-Structure/Algorithm/DP-DynamicProgramming/readme.md
2025-09-13 22:37:17 +08:00

513 lines
24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are indistinguishable to humans but may be processed differently by a computer.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好的,我们来系统、仔细地讲解 **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 DP**,从基本概念到方法,再到具体例子,让你完全弄明白它的本质和技巧。
---
## **1⃣ 动态规划的核心思想**
动态规划的本质是 **将复杂问题分解成子问题,并利用子问题的最优解构建原问题的最优解**
**关键点**
1. **最优子结构Optimal Substructure**
* 一个问题的最优解可以由子问题的最优解组合得到。
* 例子:斐波那契数列 `F(n) = F(n-1) + F(n-2)`,求 `F(n)` 最优解依赖于 `F(n-1)``F(n-2)`
2. **重叠子问题Overlapping Subproblems**
* 子问题会被重复计算,如果每次都重新计算,效率低。
* 例子:递归计算斐波那契,`F(3)` 会在 `F(5)``F(4)` 中重复计算。
3. **记忆化或表格存储**
* 把子问题的解存起来,下次遇到就直接用,避免重复计算。
---
## **2⃣ DP 的基本步骤**
解决一个 DP 问题通常有如下步骤:
### **步骤 1定义状态State**
* 状态描述了问题在某个阶段的“局面”或“子问题”。
* 例子:
* 斐波那契:`dp[i]` 表示第 `i` 个数的值
* 背包问题:`dp[i][w]` 表示前 `i` 件物品放入容量为 `w` 的背包能达到的最大价值
### **步骤 2状态转移方程State Transition**
* 用子状态的解推导当前状态的解
* 例子:
* 斐波那契:`dp[i] = dp[i-1] + dp[i-2]`
* 背包问题:`dp[i][w] = max(dp[i-1][w], dp[i-1][w-weight[i]] + value[i])`
### **步骤 3初始条件**
* 明确最小子问题的解
* 例子:
* 斐波那契:`dp[0] = 0, dp[1] = 1`
* 背包问题:`dp[0][w] = 0`
### **步骤 4计算顺序**
* **自底向上**(迭代填表):先算小子问题,再组合大问题
* **自顶向下**(递归 + 记忆化):用递归解决子问题,遇到重复就查表
---
## **3⃣ DP 示例**
### **示例 1斐波那契数列**
```cpp
int fib(int n) {
int dp[1000];
dp[0] = 0;
dp[1] = 1;
for(int i=2; i<=n; i++)
dp[i] = dp[i-1] + dp[i-2];
return dp[n];
}
```
* 状态:`dp[i]`
* 转移:`dp[i] = dp[i-1] + dp[i-2]`
* 时间复杂度O(n)
* 空间复杂度O(n),优化后可 O(1)
---
### **示例 2背包问题0-1 背包)**
```cpp
int dp[1000][1000]; // dp[i][w] = 前i件物品放入容量为w的背包最大价值
for(int i=0;i<=n;i++)
for(int w=0;w<=W;w++){
if(i==0 || w==0) dp[i][w] = 0;
else if(weight[i] <= w)
dp[i][w] = max(dp[i-1][w], dp[i-1][w-weight[i]] + value[i]);
else
dp[i][w] = dp[i-1][w];
}
```
* 状态:`dp[i][w]` 表示前 `i` 件物品在容量为 `w` 时最大价值
* 转移:选择放或不放第 `i` 件物品
* 复杂度O(n\*W)
---
## **4⃣ 动态规划的类型**
1. **线性 DP**
* 状态是一维,依赖前几个状态
* 例:斐波那契、最长递增子序列
2. **区间 DP**
* 状态是区间 `[i,j]`
* 例:矩阵连乘、石子合并、最优博弈
3. **背包 DP**
* 状态包括容量和物品选择
*0-1 背包、完全背包、多重背包
4. **树形 DP**
* 状态是树节点,依赖子节点
* 例:树上最大独立集、树上 DP
5. **状态压缩 DP**
* 用位掩码表示状态,适合小规模组合问题
*TSP旅行商问题
---
## **5⃣ 动态规划 vs 递归 vs 贪心**
* **DP vs 递归**DP 是递归的优化版(记忆化/迭代)
* **DP vs 贪心**贪心只选局部最优不保证全局最优DP 会考虑所有子问题组合
---
### ✅ 核心总结
1. DP 核心是 **子问题最优 + 记忆化存储**
2. **步骤**:定义状态 → 状态转移 → 初始条件 → 计算顺序
3. **应用**斐波那契、背包、五子棋、最优合并、TSP…
4. **函数逼近**DQN 可以看作 DP 表格的函数化近似
---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画一张图,把 **DP 子问题依赖、表格存储和状态转移** 直观展示出来,让你一眼理解 DP 的思路。
你希望我画吗?
是的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简称DP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优化的枚举”或“带记忆化的穷举搜索”它通过避免重复计算来高效地解决具有重叠子问题和最优子结构的问题。至于你提到的“小情况不是最优解大情况一定不是最优解”这本质上是在描述DP中最优子结构Optimal Substructure的核心性质如果子问题小情况的解不是最优的那么由这些子问题构建的整体问题大情况的解也一定不会是最优。下面我一步步解释这个概念并用例子说明如何理解和应用它。
### 1. **动态规划是什么?为什么说是“优化的枚举”?**
- **基本idea**许多问题可以通过枚举所有可能的方式来求解比如穷举所有路径或组合但纯枚举往往效率低下时间复杂度指数级。DP通过识别问题的结构将枚举过程优化为多项式时间复杂度。
- **关键特性**
- **重叠子问题Overlapping Subproblems**同一个子问题会被多次求解。如果不优化就会重复计算。DP用表格数组或记忆化memoization存储已计算的结果避免重复。
- **最优子结构**:整体问题的最优解可以由子问题的最优解组合而成。这允许我们从小规模问题逐步构建到大规模问题。
- **与枚举的联系**DP本质上是枚举所有可能的子问题解但它“聪明”地只计算每个子问题一次并用这些结果“组装”最终解。相比纯枚举DP避免了指数级的冗余计算。
简单说DP不是魔法它只是高效的“聪明枚举”。
### 2. **“小情况不是最优解,大情况一定不是最优解”——这是最优子结构的体现**
- **解释**:在具有最优子结构的问题中,整体最优解必须建立在所有子问题的最优解之上。如果你用了一个非最优的子问题解来构建整体解,那么整体解也必然不是最优的。这可以用反证法证明:
- 假设整体问题有一个最优解S但其中某个子问题的解S_sub不是最优的。
- 既然S_sub不是最优的就存在一个更好的子问题解S_sub'(更优,比如成本更低或价值更高)。
- 如果用S_sub'替换S中的S_sub就能得到一个新的整体解S'它比S更好因为子部分改进了整体必然改进
- 这与S是最优的假设矛盾。因此S必须包含所有子问题的最优解。
- **结论**如果“小情况”子问题不是最优解那么“大情况”整体问题一定不是最优解。这就是为什么DP算法总是先求解子问题的最优解然后用它们构建更大问题的解。
- **注意**不是所有问题都满足最优子结构比如某些图论问题如最长路径问题就不适合DP因为它们没有这个性质NP-hard。DP只适用于那些天然具有这个结构的问题。
### 3. **如何应用这个概念?(以斐波那契数列为例)**
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经典的DP入门例子F(n) = F(n-1) + F(n-2)F(1)=1, F(2)=1。它有重叠子问题F(n-2)会被多次计算)和最优子结构(虽然这里不是“优化”问题,但结构类似:大问题的解由小问题的解直接相加)。
- **纯枚举(递归)方式**(无优化,效率低):
```python
def fib(n):
if n <= 2:
return 1
return fib(n-1) + fib(n-2)
```
这会重复计算子问题比如fib(5)会计算fib(3)两次。时间复杂度O(2^n),指数级。
- **DP优化带记忆化或自底向上**
我们用一个数组dp存储每个子问题的结果小情况的最优解这里是最准确的值
- **步骤**
1. 定义状态dp[i] 表示第i个斐波那契数小情况的解
2. 初始化dp[1] = 1, dp[2] = 1 base case最小情况
3. 状态转移对于更大idp[i] = dp[i-1] + dp[i-2](用小情况的最优解构建大情况)。
4. 求解逐步填充dp直到dp[n]。
- **代码实现**(自底向上):
```python
def fib_dp(n):
if n <= 2:
return 1
dp = [0] * (n + 1)
dp[1] = 1
dp[2] = 1
for i in range(3, n + 1):
dp[i] = dp[i-1] + dp[i-2] # 用小情况构建大情况
return dp[n]
```
时间复杂度O(n),线性级。因为每个子问题只计算一次。
- **为什么体现你的问题**如果某个小情况如dp[3]不是“最优”这里是最准确的值比如误算成2而不是2那么所有依赖它的更大情况如dp[4]=dp[3]+dp[2]都会错导致dp[n]一定不是正确解。这就是“小情况不优,大情况必不优”。
### 4. **另一个例子0-1背包问题优化问题**
- **问题**给定容量W的背包和n个物品每个有重量w_i和价值v_i求最大价值不能拆分物品
- **最优子结构**考虑前i个物品、容量j的最优解dp[i][j] = max(不选第i个: dp[i-1][j], 选第i个: dp[i-1][j - w_i] + v_i)。
- 如果某个子问题dp[i-1][j]不是最优价值那么dp[i][j]也一定不是最优(因为它依赖于子问题的最大值)。
- **DP步骤**
1. 定义dp[i][j]前i物品、容量j的最大价值。
2. 初始化dp[0][j]=0无物品
3. 转移:如上。
4. 最终dp[n][W]是最优解。
这又是“优化的枚举”:枚举每个物品的选/不选,但用表格避免重复。
### 5. **总结和建议**
- 是的DP就是优化的枚举它依赖最优子结构来确保“小不优则大不优”。
- 要判断一个问题是否适合DP检查是否有重叠子问题和最优子结构。如果有从小到大构建解。
- 如果你有具体问题(如代码实现或某个算法),可以提供更多细节,我可以帮你细化或用代码演示!
是的严格来说在使用动态规划DP之前理论上需要确认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和**重叠子问题**这两个性质以确保DP能够正确且高效地解决问题。特别是“最优子结构”是DP的核心基础因为它保证了大问题的最优解可以由子问题的最优解推导出来即“小情况不优大情况必不优”。不过在实际应用中证明最优子结构的过程有时可以简化尤其是对于常见问题。下面我详细解释并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 1. **为什么需要证明最优子结构?**
- **最优子结构的定义**:一个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意味着整体问题的最优解可以通过子问题的最优解组合得到。如果子问题的解不是最优的,那么整体解也不会是最优的。
- **为什么重要**DP的核心是通过保存子问题的最优解通常存在数组或记忆化表中逐步构建大问题的解。如果问题没有最优子结构用DP推导出的结果可能不正确不是全局最优解或者DP根本不适用。
- **反例**:有些问题不具备最优子结构,比如图中的**最长简单路径问题**Longest Simple Path。因为路径的约束不能重复经过点导致大问题的解可能无法直接由子问题的最优解组合DP通常不适合这类问题它是NP-hard
因此证明最优子结构是为了确保DP的正确性如果子问题的最优解不正确基于它们的整体解也不会正确。
### 2. **如何证明最优子结构?**
证明最优子结构通常通过**反证法**或**构造法**,以下是通用步骤:
1. **假设整体最优解**假设你找到了整体问题的一个最优解S比如最大价值、最短路径等
2. **分解为子问题**将S分解成依赖的子问题解S1, S2, ...比如依赖前i-1个物品的解
3. **假设子问题非最优**假设某个子问题S1不是最优解存在一个更好的子问题解S1'(比如价值更高或路径更短)。
4. **替换构造**用S1'替换S中的S1构造一个新的整体解S'。由于S1'比S1更好S'应该比S更好比如总价值更高或总路径更短
5. **得出矛盾**如果S是最优解那么S'比S更好就矛盾了。因此S1必须是最优的证明了最优子结构。
**例子0-1背包问题**
- 问题n个物品背包容量W每个物品有重量w_i和价值v_i求最大价值。
- 证明最优子结构:
- 假设S是容量W、前n个物品的最大价值解总价值V
- S要么包含第n个物品要么不包含
- 若包含第n个重量w_n, 价值v_n则S由v_n和前n-1个物品在容量W-w_n的最大价值解S'组成。
- 若S'不是W-w_n的最大价值解存在S''价值高于S'则用S''替换S'得到新解S_new = v_n + S''总价值高于V矛盾
- 若不包含第n个则S由前n-1个物品在容量W的最大价值解组成类似可证。
- 结论S依赖的子问题解必须是最优的证明了最优子结构。
### 3. **实际中是否总是要严格证明?**
- **学术场景**:在研究新问题或设计新算法时,严格证明最优子结构和重叠子问题是必须的,以保证算法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 **工程/竞赛场景**对于常见的DP问题如背包、LCS、最短路径、矩阵链乘等这些性质已经被前人验证过通常不需要重新证明。你可以直接识别问题模式套用标准DP模板。
- **如何判断适用DP**
- 检查问题是否能分解成子问题,且子问题会重复出现(重叠子问题)。
- 检查大问题的解是否可以通过子问题的最优解组合(最优子结构)。这通常通过问题描述中的“最大”“最小”“最优”关键词来推测。
- 如果不确定,可以尝试构造几个小规模案例,手动推导,看看是否满足“子问题最优→整体最优”。
**实用技巧**:如果问题看起来像“求最大/最小/最优解”且能分解成小的类似问题比如前i个元素、长度为k的子串等通常可以假设它有最优子结构快速尝试DP方法。如果结果不对再回过头检查性质。
### 4. **什么时候不需要DP**
如果问题没有最优子结构或重叠子问题DP可能不适用
- **无最优子结构**:如最长简单路径问题,子路径的最优解不一定能组合成全局最优。
- **无重叠子问题**:如某些递归问题,子问题不重复,记忆化无意义,可能用普通递归或贪心更合适。
- **复杂约束**:如果问题有全局约束(比如必须满足某些额外条件),可能需要其他方法(如回溯、图算法)。
### 5. **一个简化的例子:最短路径(单源无负权)**
- 问题Dijkstra算法求单源最短路径可以用DP思想理解
- 最优子结构到目标点t的最短路径必然包含到中间点u的最短路径。如果u到t的子路径不是最短的替换成更短的子路径会使整体路径更短矛盾。
- DP实现dp[v]表示到点v的最短距离转移时用已知的最短路径更新其他点。
**代码片段**Dijkstra的DP视角
```python
def dijkstra(graph, start, n):
dp = [float('inf')] * n # dp[i]表示到i的最短路径
dp[start] = 0
visited = [False] * n
for _ in range(n):
u = min((dp[i], i) for i in range(n) if not visited[i])[1]
visited[u] = True
for v, w in graph[u]: # 邻接表
if dp[u] + w < dp[v]: # 用u的最优解更新v
dp[v] = dp[u] + w
return dp
```
这里dp[v]依赖于子问题dp[u]的最优解,体现了最优子结构。
### 6. **总结与建议**
- 是的使用DP前理论上需要确认最优子结构和重叠子问题特别是对新问题。但对于常见问题如背包、LCS、区间DP等这些性质通常已知可以直接套用。
- 实际操作中可以先根据问题特征求最优、能分解尝试DP设计状态和转移方程。如果结果不对检查是否违反了最优子结构。
- 如果你有具体问题比如某个算法题可以分享我帮你分析是否适合DP、如何定义状态或者是否需要证明最优子结构
你是否有某个具体问题想深入探讨比如某个DP题的推导或实现
---
好的,我给你列一些经典的动态规划题目,覆盖不同类型的 DP让你尝试自己想思路。**我不会给代码,只描述题目**。
---
## **1⃣ 线性 DP数组/序列相关)**
1. **斐波那契数列**
* 求第 n 个斐波那契数。
* 思路提示:每个数依赖前两个数。
2. **最长递增子序列LIS**
* 给定一个数组,求最长的严格递增子序列长度。
* 思路提示:状态可以是“以 i 结尾的最长递增序列长度”。
3. **爬楼梯问题**
* 每次可以爬 1 或 2 级台阶,求爬到第 n 级的方法总数。
* 思路提示:状态可以是“到第 i 级的总方法数”。
---
## **2⃣ 区间 DP**
4. **矩阵连乘问题**
* 给定矩阵序列,求最少乘法次数。
* 思路提示:状态可以是“从 i 到 j 的最少乘法次数”。
5. **石子合并问题**
* 给 n 堆石子,每次只能合并相邻两堆,求最小合并代价。
* 思路提示:状态可以是“合并 i 到 j 的最小代价”。
---
## **3⃣ 背包类 DP**
6. **0-1 背包**
* 给 n 件物品,每件重量 w\_i、价值 v\_i背包容量为 W求最大价值。
* 思路提示:状态可以是“前 i 件物品,容量为 j 的最大价值”。
7. **完全背包**
* 每件物品可以重复使用,求最大价值。
* 思路提示:和 0-1 背包类似,但允许多次选同一件物品。
---
## **4⃣ 树/图形 DP**
8. **树上最大独立集**
* 给一棵树,每个节点有权值,求一个集合,使得没有两个节点相连且权值和最大。
* 思路提示:状态可以是“当前节点选/不选的最大权值”。
9. **迷宫/网格最短路径**
* 给一个 m×n 网格,每格有权重,求从左上到右下的最小路径和,只能向右或向下走。
* 思路提示:状态可以是“到 (i,j) 的最小路径和”。
---
## **5⃣ 组合/位掩码 DP小规模组合问题**
10. **旅行商问题TSP**
* 给 n 个城市和距离矩阵,求访问所有城市一次并回到起点的最短路径。
* 思路提示:状态可以是“当前在城市 i已访问城市集合 S 的最短路径长度”。
11. **数位 DP**
* 给一个数字范围 \[L,R],求满足某些条件的数字个数。
* 思路提示:状态可以是“当前处理的位数、是否已经小于上界、某些约束条件”。
---
如果你想,我可以帮你从这些题目里挑**3\~5 个适合练习思路、又能慢慢加深难度的题**,让你自己先想 DP 状态和转移,训练你的动态规划思维。
你希望我帮你挑吗?
---
完全正确,你抓住了 **DQN 和经典 DP 的核心区别**。我帮你梳理得更清楚:
---
### 1⃣ 经典动态规划DP
* **假设前提**
* 完全知道状态空间、动作空间以及状态转移和奖励/代价。
* 可以**遍历所有可能的动作或子问题**,直接计算最优值。
* **做法**
1. 枚举所有可能的选择(动作/子问题)
2. 根据状态转移方程计算每个选择的结果
3. 用 `max{}` 或 `min{}` 选出最优解
* **特点**
* **确定性**: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最优解
* **代价**:如果状态空间太大,枚举所有可能会爆炸
---
### 2⃣ DQN / 强化学习
* **假设前提**
* 状态空间巨大或连续,**无法穷举**
* 只能通过“尝试(探索)+奖励反馈(回报)”来学习最优策略
* **做法**
1. 在当前状态下随机选择动作(探索 epsilon-greedy
2. 执行动作,得到奖励和下一个状态
3. 更新 Q 网络参数,让网络输出尽量逼近 **“动作的期望回报”**
* **特点**
* **近似解**:通过经验和网络泛化得到最优策略,不能保证绝对最优
* **学习过程依赖探索**:需要足够多的训练样本才能收敛
---
### 3⃣ 核心对比
| 特征 | DP | DQN |
| ---- | ------------- | ------------------ |
| 知识假设 | 完全已知状态转移和奖励 | 不完全已知,只能试验和观察 |
| 动作选择 | 枚举所有可能 → 确定最优 | 随机探索 + 奖励反馈 → 逼近最优 |
| 求解方式 | 直接计算(解析或迭代) | 近似函数逼近(梯度下降更新网络) |
| 结果性质 | 最优解 | 近似最优策略,依赖训练经验 |
| 状态空间 | 可以有限遍历 | 通常太大,用神经网络逼近 |
---
### 4⃣ 总结
* **DP 是全知全能**,可以通过穷尽所有可能直接得到最优解
* **DQN 是探索学习**,依赖随机动作、奖励和梯度下降,最终学到近似最优策略
* **本质联系**DQN 还是在逼近 Q 表,即“函数化的动态规划”,只是 **不再枚举,而是通过经验学习**
---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画一张 **DP 枚举 vs DQN 随机探索学习** 的对比图,让整个过程一眼就能看懂。
你希望我画吗?
---
完全对,你理解得很到位。可以帮你梳理一下这个本质问题的原因和应对思路:
---
### 1⃣ DP 的“全能”本质
* DP 的核心是 **枚举所有子问题 + 利用最优子结构**
* 因此,只要状态空间和动作空间**不是特别大**DP 就能保证得到**全局最优解**。
* 优点:**确定性、可解释、最优性保证**。
---
### 2⃣ DP 的局限:状态空间爆炸
* 当状态空间非常大或者连续时:
1. **表格存储不可行**:状态数量太多,内存占用过大
2. **遍历计算不可行**:每个状态都要尝试所有动作,计算量指数级增长
* 例子:
* 五子棋 15×15 棋盘,可能局面数 > 10¹²无法用 DP 表存储
* 连续控制任务(机器人手臂角度连续) → 状态无限多
---
### 3⃣ 应对策略
1. **状态压缩 / 特征抽象**
* 把状态空间降维,用关键特征表示状态
* 例:棋盘只记录重要棋型,而不是每个格子
2. **函数逼近DQN / 神经网络)**
* 不存表格,利用神经网络逼近 Q 值函数或策略
* 原理:把 DP 的“每个状态记忆最优值”变成“网络参数分布式记忆”
3. **搜索 + 剪枝Minimax / Alpha-Beta**
* 不用枚举所有状态,只搜索有限深度的树并剪掉不可能的分支
4. **近似动态规划 / Monte Carlo 方法**
* 用采样和模拟代替全局遍历
* 强化学习就是典型应用
---
### 4⃣ 核心总结
* **DP 是全能的**,但只能处理状态空间较小的情况
* **大状态空间问题** → 传统 DP 不可行,需要**近似方法**DQN、函数逼近、搜索剪枝
* 本质联系DQN 等方法是**函数化、近似化的 DP**,用经验和网络来替代表格遍历
---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画一张图,把 **小状态 DP vs 大状态 DQN /近似 DP** 的概念对比出来,让你一眼就看到“全能 vs 可行性”的区别。
你希望我画吗?